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着眼于国家发展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我市围绕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要求,系统谋划,精心组织,统筹推进,农村环境面貌大幅提升,农业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显着增强。民营经济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要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强化担当,提高站位,准确把握机遇,积极主动作为,在助力乡村振兴中实现淮商跨越崛起。
一、淮商助力乡村振兴已有良好起步
当前,广大淮商正自觉响应党和国家号召,广泛投身新型城镇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精准扶贫等各项实践,为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力量。一是积极参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太平洋建设集团、重庆中瀚集团等在外知名淮商企业投资数十亿元在家乡建设“三堡美丽乡村”、“九曲河畔特色小镇”等大型田园综合体项目已全面启动;一批本土淮商企业按照市委市政府优化资源配置改善人居环境的部署要求,参与投资兴建了一批住房、道路、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项目,有效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助推农业产业发展。围绕“4+1”现代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一批淮商企业展现了新作为,作出了新贡献。江苏百斯特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基地+中央厨房+餐饮服务”全产业链新模式,产品远销日本等国外市场;淮阴区三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建立“专家工作站”,实现台湾柿子“本土化”繁育,打造了远近闻名的“台湾柿子园”;淮安市千年古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兴建集农产品种养殖、销售、农业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多元化农业产业基地,实现上游生产和下游营销的贯通衔接。三是不断拓宽发展空间。今年4月,成功召开以“助力乡村振兴、促进淮商崛起”为主题的第五届“淮商峰会”,来自全国各地的300余位淮商齐聚家乡,达成投资项目近20个。广大淮商将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向文化旅游开发、总部经济、社会事业等领域延伸,打造乡村“文化长廊”,建设乡村总部基地,建设了一批功能型服务型项目。四是积极参与扶贫攻坚。广大淮商弘扬“义利兼顾、以义为先”优良传统,积极帮扶农村困难群体,捐资助学、扶贫济困,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全市民营企业帮扶经济薄弱村40余个,帮扶贫困户2000多户,累计捐助财物价值1100余万元。通过开展产业帮扶、项目帮扶,形成了一批扶贫示范项目,如盱眙县仇集乡的构树种植、工业园区宁连路办事处官庄村的湖羊养殖等,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二、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民营经济助力乡村振兴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对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对照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还存在一定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是总体层次仍然不高。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的规模体量、产业层次、技术含量普遍不高,引领带动作用强、运行质态好的大项目、好项目较少,在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农民创业技能、发展农村服务业等方面,投入还不够多,定位不够高,效果还不明显。
二是参与意愿有待增强。由于农业农村项目投资大、见效慢,加之受资金、成本、环境等因素制约,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对乡村振兴发展的参与度不够高,参与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一些民营企业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给民营经济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认识不充分,对农业农村发展的广阔空间和巨大潜力把握不足,眼界不宽,谋划不够,对相关政策导向、产业需求、发展动态了解不多不深,导致自身缺乏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观愿望和客观条件,积极性主动性有待进一步增强。
三是推进机制不够完善。当前,对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的服务引导和行政推动仍然不足,存在信息不对称、沟通渠道不多等问题,一些有投资意向的企业得不到精准高效的信息对接服务,一些项目无法及时落地。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面临的融资难、用地难、用工难等问题也有待解决,推动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的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机制尚未形成。
四是政策激励较为缺乏。对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的有关支持引导政策不够明确,面上宏观要求较多,具体可操作性措施较少,缺乏资金、项目、用地、税收、规费等方面的具体配套政策和明确的激励措施。
三、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淮商崛起的对策与建议
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企业有责任,乡村有需求,发展有空间。要进一步加力加速,明确方向,精准施策,以更大力度和更实举措,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淮商崛起。
(一)强化产业支撑,促进民营经济与乡村发展深度融合。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石。要大力推动民营企业带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集聚,将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先进的技术、理念、管理等引入农村,为农村产业发展注入动力;大力推动民营企业参与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各环节,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做优做绿第一产业,做实做强第二产业,做精做活第三产业,带动产业链向上下游延伸;大力推动民营企业发挥自身人脉广、资源多、机制灵活的优势,与农村资源优势相结合,充分释放民营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加快农村休闲观光、生态旅游、饮食民俗、健康养生等产业发展,改造提升农业农村传统发展动能,加快形成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农村产业兴旺提供动力支撑。
(二)加强服务引导,增强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的系统性实效性。坚持问题导向,把握关键环节,切实加强对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的服务、引导和推进。强化帮办服务,树牢101%服务理念,加强对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的服务对接,建立常态化推进机制和协调联动机制,通过组织政企、银企对接、专场招聘会等活动,帮助民营企业解决信息不对称、融资难、用工难等问题;强化宣传引导,动员更多的民营企业把投资的眼光向农村聚焦,在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产业提档升级等方面找准商机、加大投资;强化项目化推进,围绕振兴乡村经济、繁荣乡村文化、拉动税收和就业等方面,谋划落实一批既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又契合乡村发展要求的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的快建设、快达效带动乡村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实现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
(三)深化实践创新,不断拓宽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以解放思想为引领,加强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的路径设计。围绕提升乡村环境品位,以服务推进农村居民住房改善为重点,推动民营企业对接政府总体规划,积极参与特色小镇、乡村田园综合体、农民集中居住点建设,成为建设美丽乡村的先行者和排头兵;围绕城乡发展均衡化、一体化,推动民营经济深入参与农村教育、医疗、文化、生态文明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参与农村互联网电商、物流、生活服务等产业发展;围绕促进乡村共同富裕、和谐文明,组织开展更多项目化、有针对性的帮扶共建和公益慈善活动,充分发挥淮商慈善基金会等平台效能,不断丰富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的载体和内容,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凝聚民营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资源和力量。
(四)加大政策扶持,为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提供有力保障。细化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和激励引导措施,为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明方向、增动力、强保障。充分利用财政政策、土地政策,通过贷款贴息、税费规费减免、增加土地供应指标等具体措施,调动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按照“以奖代补”的原则,对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吸引人才进乡村等方面成效突出的民营企业,制定配套奖励政策,加大支持力度,推动民营经济参与乡村发展;研究制定保险、信贷、担保等扶持政策,帮助民营企业分担创业风险,化解要素瓶颈制约;按照“放管服”改革的要求,在立项、规划等方面对民营企业给予支持,降低准入门槛,优化审批流程,为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