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有着传统经商基因的淮安区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四十年来,锻造了一批各具产业特色的民营企业家队伍,成为区域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特殊群体。他们的喜怒哀乐,关系到税收,关系到就业,关系到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甚至成了一个地区的繁荣和稳定的方向标。为此,我们对淮安区工业、建筑业、流通业、餐饮业几大行业中体量处于大、中、小的50余位企业家以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动态信息收集等方式,运用“质的研究”的方法,就是以解释性理解和提出新问题为研究目的,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研究过程中,强调双方的互动,强调研究者的共情。形成了以下调研成果,期望对相关职能部门在帮助、指导民营经济发展,制定民营经济政策时有所启发。
一、民营企业家概念
“企业家”至今都没有一个确定性的含义,它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不断修善着其内涵和外延的意义,不过,在目前广义的理解中,可以把企业家定义为对劳动力、资本、资源等经济要素进行有效地分配、管理和组织,勇于创新,敢于冒险的经营管理人才。在现在的理解范畴中,现代企业中主要存在着两种企业家:一种是企业生产资料所有权持有者的企业家,这类企业家掌控着企业的所有权,同时又在企业中从事着经营管理活动,一种是受雇于企业所有者的那些职业企业家,如职业经理人。有时人们更多是把企业家当作一种素质和精神,而非职务本身。本文所说的“企业家”指的是第一种类型。
二、转型时代民营企业家人格普遍特质
讲社会心态,首先应该了解我们所处的时代。当代中国,几乎各个社会领域都打上了转型的烙印。我国的国民经济,正由自给半自给的产品经济向新型的商品经济转型,所有制从基本上是单一的公有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形式互相渗透、共同发展的多元结构转型,经济体制正在由僵化的计划经济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我国的社会结构,正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农村社会向城镇社会转型,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转型,从同质的单一性社会向异质的多样性社会转型,从伦理性社会向法制性社会转型,从权力社会向能力社会转型。社会转型呼唤崭新人格,原有的传统人格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人生的全部意义从传统的安分守几型向自我价值型转变。我们调查的50余位企业家大多顺应和适应了时代的变化,他们的人格普遍地表现有以下几种特质:
一是见识高远。优秀企业家所以能够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具有许多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他们能够从自身事业发展的进程中及时准确地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概括出本质和规律,把握住经济活动的脉搏、要诀和精神,形成自己的经营哲学、理想信念和领导风格,并用于指导自己的经营实践和事业发展。共创集团董事长王强众就是一位有梦想更有思想的人,从创业目标的选择到如今再闯新的产业——中央厨房。他说,我认为经营是最高层次的综合艺术我们所作的经营是既是经商经营又是艺术,在这个艺术中包括了真理,真理在这里受到了活用,善和美也在这里获得生命。如此想来,我们都是综合艺术家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经营之道的理解、经营哲学的认识和经营价值的把握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没有高人一等的思想水平和胜人一筹的远见卓识,不可能创造超人一截的经营业绩。
二是具有专长。优秀企业家是市场竞争中的优胜者,他们所以能够成为优胜者,除了外部环境因素外,最重要的还是靠了自己的某种过硬的素质。综观淮安区取得成功的企业家,可以清楚地看到他们都有自己的绝活和看家本领,都有自己的某一方面的特长和强项,诸如高超的技术发明创造本领和良好的协调组织能力、出色的决策水平和灵敏的市场嗅觉、远大的理想抱负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丰富的经验知识和强烈的人格魅力等等。例如惠德隆董事长林惠民本是集体企业一名工人出身的技术员,平时非常喜欢钻研技术攻关,有多项发明。当然,更多的企业家并不是依靠自己的技术发明而是依靠自己杰出的领导决策与经营管理能力取得成功的。值得注意的是,不同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式对于企业家素质有着不同的要求。如果说在传统工业经济时代的企业家素质偏重于经验积累、实践磨练的话,那么,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格局的形成,企业家的专业经济理论、现代管理科学水平和高科技素质对于企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不具备这方面的较高素质是难以创造一流经营业绩的。
三是创新能力。企业家的天职和使命就是率领员工克服困难、搏击市场、开拓前进,因而具有内在的创新要求。市场经济作为一种不断追求新异、特别讲究效率、遵循优胜劣汰规则的社会机制,从客观上极大地刺激和强化着企业家的创新心理和创造能力。根据美国《幸福》杂志的统计,全球的大公司中,每年都有约有一半的公司不是完全销声匿迹就是从前列位置上掉下来。某一个企业长期保持出类拔萃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面对瞬息万变的激烈市场竞争形势,那些优秀的企业家们犹如王强众所尊崇“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那样牢牢把握住每一个稍纵即逝的发展机遇,适时有效的持续不断地推进思想观念的创新、组织制度的创新和产品技术的创新,从而得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是思维超常。一般人的思维往往是经验式、习惯型的有时会束缚人们的思想和创造性。而超常思维则是无定势、破常规和独辟蹊径的,它可以说是每个优秀企业家的一种必备的思维素质。飞翔集团负责人张云明说过,人总是受着沿袭已久的陈规旧习的支配,这在生活中是允许的,但在工业企业却是必须排除的恶习。他在公司里对职工常讲的一句话就是,我习惯于把问题倒过来看。正是由于他们具有了这种超常思维,才能够不断地革新工艺流程和生产方式,使生产效率不断提高。大量事实说明超常思维是超常发展的关键条件,它往往能带来超常的经济效益。一个企业领导人如果没有超常思维,而是完全依靠经验定势或者模仿别人行动是不可能超越竞争对手、开拓巨大市场空间的。
五是敢冒风险。我们所接触的所有企业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经历,冒风险、开拓处女地已成为企业家成功的重要手段。我们研究了淮安区近百个企业家的发迹史,无一例外的都是三十几年前白手起家的。他们当时只是有个想法,而资金却少得可怜,并且还是借来的。但他们最富有的是冒险精神,不怕失败,失败了找机会再干,最终取得了成功。实际上企业家的重大决策都是在某种信息不充分、情景不完全确定的条件下做出的,其实践后果总是有一定风险的。但有风险才有机会才有利润,而且往往是风险越大所获得的利润也越大。如果不敢冒风险,那也就意味着失掉发展机遇,进而失去获取重大利益的可能性。
六是危机意识。市场竞争没有穷期,谁也不能说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谁都有失败的危险,因而一个真正的优秀企业家必然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周观林认为没有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的企业家就不配作现代企业家。对于一个企业决策者来说,危机就是动力。什么时候丧失了危机意识,就意味着你开始丧失了做企业领导人的资格,就意味着你不再是企业前行的推进力量,而是企业滞后的力量。通观当代的成功企业家,几乎都有一种不进则退、落后就要灭亡的强烈危机意识,这是促使他们不断奋斗,最终取得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七是人本观念。市场竞争从根本上说是人的竞争作为一个成熟的企业家必须充分认识到人对企业发展的决定作用,牢固树立起人本观念和实行有效的人本管理方式。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和要求,首先是具有以人为本的观念,大力网罗和启用优秀人才。事业成功关键在人才,没有一流的优秀人才就难以创造一流的经营业绩。现代优秀的企业家们可以说都充分认识到了人才对于企业兴衰的决定性影响,并千方百计地网罗和启用优秀人才,由此演绎出了一幕幕没有结尾的关于挖掘人才、尊重人才、爱惜人才方面的感人故事。其次是具有以员工为本的观念,立足于充分地发掘每一个人的最大潜能。周观林曾说过,唯有聚合众人的智慧,才能达到经营的理想境地。康乃馨集团累计引进大学本科生260多名,硕士研究生11名,近两年来,每年引进本一院校毕业生20多名。成功的企业家们所以能够取得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于他们在管理中真正把人放在了主体、中心位置上,创造出了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信任人的文化氛围,切实有效地促使每个员工都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和竭尽全力地的工作,从而形成了整体发展的最大合力。再次是具有以顾客为本的观念,竭尽全力地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被社会所承认。顾客是上帝、消费者是明君、一个企业如果失去了顾客和消费者也就失去了一切,那些长期征战市场、博得了众多消费者的微笑的优秀企业家们,无不对此推崇备至,视之为金科玉律和颠扑不破的真理。正是由于这种坚定的信念与追求,企业家们殚精竭虑地研究人们的需要、卓有成效地满足和服务于人们的需要,把人们的消费需求作为企业活动的出发点、归宿点,从而最终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创造了企业的巨大经济效益。
八是工作热忱和人格魅力。企业家成功是以其时间、精力和智慧的高强度投入为条件的。没有对工作的高度热忱和勤勉,没有对事业的全力奋斗和投入,是不可能创造出辉煌的经营业绩的。纵观淮安区的每一位企业家可以说无一不是工作勤勉、爱岗敬业、视事业如生命的。企业家的领导管理是对下属产生影响的过程,其领导效果如何关键在于其领导影响力的大小而影响力的大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家自身的人格魅力。比如康乃馨纺织集团董事长周观林在创业之初用“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受别人受不了的罪,干别人干不成的事”的精神和理念,使得“康乃馨”成为国际品牌。人格魅力主要是指企业家的品德、情操、个性、能力等各种精神因素对人产生的凝聚力、促动力和感召力。一个企业家只有具有了较强的人格魅力,才能使被领导者产生亲切感、依赖感、钦佩感和追随意向。
三、民营企业家心态探析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成五个层级,分别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爱与被爱的需求、自尊的需求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民营企业是伴随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壮大的,民营企业家大多出身草根,在困难和贫困中不断磨砺奋斗,从而实现企业的发展梦、个人的成功梦。新时代淮安区的民营企业家群体知识、经济及政治地位得到极大提高,低层级的需求也都被一一满足,他们追求的是最高层级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淮安的民营企业数量众多,寿命长短不一,有的企业,特别是商业企业,经营了一两年就关门停业。怎样保持企业健康持续发展是当前众多民营企业家遇到的成长极限的难题。“多到惊人的日本百年企业”一文中披露,日本的产业乃至整个经济都是靠中小企业的支撑,其中百年企业的实际数量超10万家。
我国的百年企业少得可怜,创业历史超过百年的企业只有张小泉、陈李济、同仁堂、王老吉等。那么,这些企业,是如何成就百年长青的基业呢?国际管理学大师——柯林斯鼓励企业家们能够在自己的岗位上磨练成坚持专业、坚持使命的第五级领导人以延续事业,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柯林斯将领导能力分为五个层级:第一级通常是有才干的个人,如工程师和科学家,他们能运用个人良好的才华学识为组织作出建设性的贡献;第二级可以在团队合作中很好地贡献自己的能力从而达成团队目标;第三级领导能够胜任经理人的角色,组织人力、物力从而有效实现既定目标;第四级领导者通常具备较强的个性魅力,善于激发下属的热情,能够构建美丽愿景;第五级领导人往往长期默默经营企业,与商业媒体上宣扬的叱咤风云的商界精英完全不同,他们甚至可能很“土”,没有名气,没有个人魅力,但却借由谦虚的个性和专业的坚持,建立持久的卓越。柯林斯的五级领导能力理论可以通过马斯洛的五层需求理论来理解。第五级领导人与第四级领导人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较少考虑自己,通常为了一项事业或一个理想而默默付出,他们追求的是最高层级的需求即自我实现的需求。柯林斯将企业比作一个巨大的轮子,一个你推一下就动一下甚至可能纹丝不动的轮子。第五级领导人具有这样坚持不懈的韧性,他们默默地一圈一圈推动轮子,从不幻想会有什么神助出现,然而就在这样日复一日的坚持中,奇迹出现了,这个轮子快速地转动起来。柯林斯认为,大多数领导人停留在第四级,要想成为第五级领导人,则必须经过人生历练,悲欢离合,对人生困顿的思考以及信仰的建立,进而将权利地位视为帮助他们达成理想的一种工具,把责任使命视为理所当然。他们甘心做企业的“敲钟人”,一步一个脚印地,从优秀到卓越,逐级攀爬,从而成就“百年长青”的基业。
企业家的心态与企业家的生态是连在一起的。心理学家认为,个体发展所处的社会背景是一个生态系统,个体的发展受到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的制约,并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心理学家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主要归结4个方面: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其中微观系统是个体要直接面对和接触的,是最内层的系统,例如社区和家庭。 中观系统指的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微观系统的连结或相互作用。外层系统指在生态环境中,一些环境因素并不直接接触或参与个体成长,但可以对个体产生直接的影响。宏观系统是一个比较广阔的意识形态,它包括了不同社会阶层对个体的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层系统的影响。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的发展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生态环境息息相关,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可以促进个体往有利于他的方向发展。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应用到企业中去,詹姆斯·摩尔1996年在他的专着《竞争的衰亡:商业生态系统时代的领导与战略》中提出了“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他认为商业生态系统包括客户群、供应商群、投资商群、政府以及其他利益共同体单位。中国学者陆玲早于摩尔提出了企业生态学理论和“企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她认为,企业生态系统是“企业与企业的生存环境构成的统一体”。亨利·明茨伯格指出:“在具有强烈社区意识的公司中,领导者知道,公司若想基业长青,就必须与周围社区保持建设性的互动关系。”
通过上述理论框架,我们可以得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只有在一个健康的和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中,才有可能取得成功;反过来,拥有一群懂得回馈社会的优秀企业家,国家才能保持经济高速健康的发展。也就是说,企业家的持续发展与企业不断进步及国家经济持久繁荣存在着密切关系。中国目前正处在经济转型阶段,政府环境构成了民营企业家外在环境的重要部分,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以及企业之间的竞争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学家周其仁曾经说过:中国有世界上最昂贵的企业家制度和最廉价的企业家。在当今中国,企业家面临着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复杂、更多变和更具挑战性的社会现实。国有企业有国家财政和国有银行保障和埋单,不大可能出现大举向民间借债的情况,集资诈骗多发生在民营企业,大量的民营企业家在金融领域不断冒险掘进,试图突破僵化政策的封锁,找到自由。
国有企业和政府保持良好的关系,甚至能够得到当地政府的保护和资助,而民营企业资金、人才都比较缺乏,承受失败风险的能力也较弱,更无法享受国有企业受政府保护的待遇,因此,许多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以后往往会寻找国有企业入股,从而获得“体制”下的荫庇。在我国,人们广泛地相信与政府的关系是某些企业成功的重要前提,在自上而下的权力垄断社会中,权利具有巨大的能量,要想超越体制把这种能量转化为利益,需要一些特殊的渠道和平台。
四、民营企业家的慈善行为
由于民营企业家的特殊身份导致了企业家的慈善行为是与“利”密切联系的。这里的“利”比较复杂,不单指私利,还掺杂功利和利益。由于企业家慈善捐赠的先决条件是企业的经济状况,企业经济状况好坏和企业家财富状况多寡直接决定企业家捐赠力度。企业家本身是一个不断追求企业利润和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特殊群体,因此他们的慈善行为必然与“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不排除有企业家是从自身形象和企业营销角度考虑参与慈善活动的,但是“义”与“利”并非不可共存,企业家的这种投资行为受益的除了自身和捐赠对象,还有整个社会,最终达成的必然是双赢的局面。另外,即便企业家有追求利润和财富的天性,但这并不能断定企业家在进行慈善行为时依然以功利为目的追求。在物质条件得到极大满足的当前,有不少企业家的慈善行为是出于自身的同情心以及对于社会责任的自觉主动承担。
经济学家茅于轼认为:“公民责任”、“企业责任”,根本是对人生的一种认识。要想清楚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核心思想应该是:让你身边的人幸福,让大家幸福,你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反之,你的幸福不会持久,甚至难以存在。淮安区近年来涌现出一批热心公益的民营企业家,例如张云明连续9年向区光彩会捐款,每年捐款10万,仅这一项累计就近百万元;还有张玖、花建松、周观林、王强众等。这些民营企业家在社会责任心的驱动下,以回报社会为目标,纯粹利他的慈善成为自我实现的心理动因。然而慈善机构在我国的发展才刚起步,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功能缺失的情况,并且一旦某个组织出现负面新闻,很容易波及至整个产业。郭美美事件后,中国红十字会遭遇严重而暂不可逆转的民众信任危机,近年它一直致力于摆脱信任危机,但至今未得到缓解。美国每一代企业家都有办慈善的传统,然而在我国1000万家企业中有捐赠记录的不到百分之一,不过10万家。根据上海研究机构胡润的统计,中国已经比美国拥有更多资产10亿美元以上的富豪,但中国整体慈善捐赠的水平只是美国的4%不到。华尔街日报评论:“中国不缺办慈善的民营企业家,缺少的是畅通的值得信任的慈善渠道。”在我国慈善事业的环境和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的现阶段,中国民营企业家依然是当代中国慈善事业的重要参与主体,他们已经成为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力量和捐赠资金的重要来源。
五、几点思考
民营企业能否实现自我实现的最高需求,就是让企业长期地发展壮大下去,十年二十年一百年,这是我们接触到的有远见的优秀企业家的共同愿景。那些用工问题、融资问题、土地问题、软环境问题等等不是说不是问题,而是眼前问题。要创造百年企业,眼光必需长远。而且,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企业家关系到我国民营企业的前途命运和中国梦的实现,也是一项涉及到经济体制转型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项措施的配套联动。从运行机制的角度看培养和造就大批优秀企业家最关键的是应建立健全社会化的企业家人格塑造机制。
1、要改进社会教育体系,建立完善企业家培养机制。企业家的成长是一个漫长的社会化和再社会化的过程,良好的社会教育内在地构成了企业家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和重要条件。特别是随着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企业家人格的塑造越来越依赖于教育的培养,正规化、职业化、现代化的教育培养正日益成为企业家塑造的主要渠道和关键条件。为此整个社会教育系统应当明确地确立起培养企业家的目标任务和组织体系、制定出培养企业家的教育内容及其具体方式和措施。
2、改革民营企业人事制度,建立人力资源使用机制。人力资本,特别是企业家人力资本的稀缺性和重要性人所共知,而民营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确实是存在许多弊端。据调查,约90%的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控制在家族成员中,中高层管理人员约40%是企业主的朋友或家庭成员。而“自己人”的素质不适应专业化的工作,造成企业的低效率。人员流失严重。由于民营企业的制度安排、利益分配、福利保障、精神文化建设、激励等方面的问题,使其难以留住优秀人才,跳槽现象比较普遍。人力资源管理水平不高。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协调的艺术。而民营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目前一般还在独自为政,主动服务意识不强,内功修炼不够。
建立企业家使用机制主要应抓好四个环节。一是健全企业家资格认定制度;二是健全企业经营领导者的选择聘任制度;三是健全考核评价制度;四是健全任免升降制度。
3、加快立法步伐,稳定国家对民营企业保护。对民营企业的立法,应当包括两类性质的法律,一是关于民营企业的组织与活动法,通常称之为组织法;二是主要体现国家对民营企业保护、扶持政策的法律,通常称之为政策法。对于前者,通常是按企业的不同组织形式分别制定的,如独资企业法、合伙企业法、公司法等,这些法律我国现在都已颁布;对于后者,主要体现国家对民营企业的保护、扶持政策,如我国1997年颁布的《乡镇企业法》,就是主要反映国家对乡镇企业政策的法律。笔者认为,民营企业今后立法的核心应放在第二类,即针对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系统制定一部保护和扶持民营企业的法律,通过该法,确立民营企业在我国国家经济中的相对特殊地位,并以此为核心形成国家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通过立法设立有效地协调处理民营企业问题的专门机构,通过立法建立民营企业融资体系,依法建立专门为民营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政策性金融机构,建立民营企业担保信用体系;通过立法将国家关于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法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