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云山汉墓“诚信”印章的历史文化价值
时间:2012-04-16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字号:[
大 中
小]
2010年7月,盱眙大云山1号墓中出土一枚双面篆体铜印,制作精美,文字清晰,一面阳刻“诚信”,一面阴刻“信印”。这枚印章一面世就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和猜测,如有人提出,墓主可能是七国之乱的带头大哥刘濞,这枚印章是刘邦在其出任吴国国王时接见他,当面授予他的。刘邦为防止他造反,给了他这枚“安抚专用章”。据《史记·吴王刘濞列传》记载,刘邦封刘濞为吴王后,的确举行了“授印”仪式,并且预言在其死后数十年东南方有人要造反,因此谆谆告诫刘濞不要胡来。不过,刘邦授给刘濞的当是“吴王之玺”,刘濞在七国之乱中被杀后葬在江南丹徒,这是史书有明确记载的事情,因此,1号墓墓主不可能是刘濞,此印章也不可能是什么“安抚专用章”。不过,此枚印章的印文十分独特,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中国有着丰厚的印章文化,印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见证着社会的变迁。在秦朝以前,公私印章都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十分霸道地规定只有皇帝的印章才能称为“玺”,其他人的印章一律称为“印”或者“章”。汉承秦制,不过,汉代诸侯国的王与王后的印章也可称为“玺”,如1981年在扬州邗江甘泉山出土的“广陵王玺”是汉代广陵国国王的金印。当然,汉代普通百姓的印章形式丰富多样,印文亦富于变化,最常见的是姓名下加“印”、“印章”、“之印”、“私印”、“信印”、“印信”等字样,也有加“臣”、“妾”等字的。如1975年在天长北岗(在东阳城附近)9号汉墓中出土一枚龟钮铜印,印文为“宋佘信印”,墓主为汉代东阳县的宋佘,“信印”为衬字。再如1991年在天长三角圩1号汉墓中出土了五枚铜印,印文为“桓平私印”、“臣平”、“广陵宦谒”,考古专家推断该墓主人生前为西汉广陵国的谒者属官。据此,大云山1号墓随葬印章上面“信印”二字是汉代印章中常用字,但另一面的“诚信”二字在汉印中却是十分罕见的,暗示着墓主有不同寻常的身份和文化修养。
从形上来看,大云山汉墓1号墓出土的印章属于穿带印,又名“两面印”,为私印的一种。印体左右有孔,可以穿带,故名。印的上下两面都刻有印文,大都一面刻姓名,一面刻字号,盛行于汉代。如1990年,在东阳小云山1号墓中出土一枚双面铜印,边长1.1厘米,正反面印文分别为“陈何贾”、“陈君孺”,由此可知其主人为载入《史记》、《汉书》的汉代名侠陈君孺,“何贾”为其字号。也有在印文上加“臣”、“信印”等字的,如2002年在在西安市郊区西北政法学院校内20号汉墓中出土2枚双面铜印,一枚印文“张汤”、“张君信印”;另一枚印文“张汤”、“臣汤”,应为墓主之印,墓主为西汉武帝时期有名的酷吏张汤,曾主审包括陈皇后巫蛊案在内的许多政治大案,张汤生活的年代与大云山汉墓墓主的生活年代相同,具有可比性。
从内容来看,大云山汉墓1号墓出的印章又属于吉语箴言印。这类印起于战国而汉代最盛,内容十分丰富,有表现男女爱情内容,如“相念”、“真心”、“益意”等;有讲个人修养的,如“中壹”、“壹心慎事”,强调的是处事专一、谨慎;有表达对安定生活向往的,如“交仁”、“民乐”、“安众”;更多的是对富贵财利、福禄长寿的渴望,如“巨侯千万”、“日就富贵”、“福寿”等等。“诚信”为修身之语,此印章为国内首次发现,内容不同一般。“诚信”的意思是诚实守信,在中国古代,最早将“诚”与“信”连用的是春秋时代齐国名相管仲。他说:“贤者诚信以仁之”(《管子·势》),“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管子·枢言》),认为诚信是凝聚人心、使天下人团结一致的纽带。战国后期思想家荀子也极力倡导“诚信”:“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荀子·不苟》),“诚信如神,夸诞逐魂”(《荀子·致士》)。意思是说,执政者诚实守信,往往可以产生神奇的效果,整个社会也稳定祥和;而如果执政者自身喜欢弄虚作假,那么整个社会就会陷于一片混乱。司马迁以“诚信”赞扬李广,“彼其诚信于士大夫也”(《史记·将军列传》),可见,自春秋到西汉时期,思想家们一直主张“诚信”是政治家的美德。笔者曾着文,推断大云山汉墓的主人为东阳人堂邑侯陈午,其祖父为汉初开国功臣陈婴,史称陈婴“故东阳令史,居县中,素信谨,称为长者”(《史记·项羽本纪》),具有“信谨”的品德,深得百姓的拥戴,被推为起义领袖。“信谨”就是诚信、谨慎,是儒家推崇的美德。陈婴是汉初经刘邦、吕后多次清洗而幸存下来的少数非刘姓诸侯王之一,他的孙子陈午后来又能同汉文帝、窦太后的独生女馆陶公主结婚,窃以为其主要原因不在于门第、权势、钱财,而在其优良的家风和人品。大云山汉墓的主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生前以“诚信”为自己治印也就不难理解了。(王泽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