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当前位置: 首页 统战史话
        淮水安澜话沧桑
        时间:2012-06-29  来源: 作者:  浏览次数:  字号:[ ]
           淮阴和淮安地名源于古老的淮河,居住在淮河流域两岸的早期先民被后人称为淮夷,这里的人和这块土地与淮河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城镇依水而建,民众因埠而居,曾经因水而繁华又因长期饱受洪水和战争的灾害而萧条。治理淮河成为淮安历代人民的重要活动,淮安的兴衰与治水河务密切相关。淮河是一条伟大的河流,但曾经也是一条灾难性的河流。

          交通要道 南北口岸

          淮河蜿蜒一千多公里,横亘在我国的两大水系——黄河与长江之间。古时,她是沟通黄河与长江交通的重要水道。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一词,说明了淮河在南北交通上的重要地位。历史上的汴水和泗水都是淮河流域的支流,分别发源于河南省和山东省,在淮安境内注入淮河干流,因淮河又与南北大运河在淮安境内交汇,故经大运河流到扬州的瓜洲入长江。
          早在隋朝时期,隋炀帝于大业元年(605年)征发男女劳工百余万人,沿汴水一线,开凿通济渠引黄河和汴水从东都洛阳到今盱眙县的淮河对岸古泗州城(已沉入洪泽湖底)边,从汴河口入淮河。淮河再向东北方向,到达古淮阴城(今淮阴区码头镇北)折向东南,沿今废黄河一线过钵池山,经过楚州城北的古末口,淮河在此形成一个大河曲,俗称山阳湾,再拐弯向东北,经安东县城(今涟水县)南门甩头向东,由云梯关(今响水县境)入海。古末口是邗沟(淮安到扬州的一段古运河)与淮河交汇的出入口,故直达扬州。隋炀帝三下江都航行的路线就是从洛阳进入通济渠经淮河到邗沟。
          从汴河口到古末口大约100公里的淮河水上线路,连接了通济渠和邗沟两条运河,曾经是漕运、盐运和商旅的交通要津。在唐、宋时期,淮河上来往船只千帆相接,四时不断,人流物流空前活跃,带动了沿淮口岸城市的繁荣,特别是楚州和泗州城的兴起。当时的楚州城内是商贾云集,店市酒楼鳞次栉比,呈现“千灯夜市喧”的繁华景象,被大诗人白居易赞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交通和优越的自然条件,使淮河流域的经济发展一度出现兴旺富有的景象,“江淮熟,天下足”;“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这些谚语就是这种景象的生动写照。
          历史上,淮河也曾多次成为兵家的战略要地,如南宋时期,淮河成了南宋和金元对峙的前沿战场,两国的南北分界线,楚、泗二州等城市和人民长期遭受战争的破坏及荼毒。

          洪水肆虐 百姓受灾

          淮河水从来没有平安过。仅从有历史记载的1400年至1900年的500年中,淮河流域共发生了350次较大的水灾。从南宋绍熙5年(1194年)黄河南下夺淮到清朝咸丰5年(1855年)黄河北徙,长达661年,淮河流域遭受了黄淮合流后更深重的洪水灾害。每当洪水肆虐之际,大量的农田成为泽国,房屋倒塌,灾民背井离乡,逃荒要饭,很多人卖儿卖女,淹死、饿死和病死的人不计其数。
          从1855年黄河北徙以后到1949年的93年间,淮河流域发生了大的水灾14次,其中1921年淹地4900万亩,1931年淹地7700万亩。1938年蒋介石下令炸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以水代兵,人为造成黄河再一次夺淮,使豫、皖、苏三省44个县市受灾,89万多人死亡,逃难人口达390多万。

          功逾神禹 淮水安澜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毛主席于1951年提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伟大号召,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治淮工作。淮河流域的广大干部群众无不欢欣鼓舞,兴奋至极,治淮的积极性热情高涨。当时的淮阴地区领导本着防洪、排涝、降渍、灌溉、航运的要求,实行综合治理,他们和广大民工吃住一起,克服治河经费少、劳动强度大、技术设备条件差、粮食不够吃等许多困难,勒紧裤腰带,艰苦奋斗,不断创新,不怕流血牺牲,先后完成了导沂整沭、开凿苏北灌溉总渠、加固洪泽湖大堤、自力更生兴建大型的三河闸、二河闸及淮沭新河、入海水道等许多大的治淮工程。涌现了很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和先进人物,他们为治理淮河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1969年国务院批准的淮河入江水道工程,是根治水患的一项重要工程。动用了淮阴、扬州、六合三个专区19个县22.5万人。入江水道从三河闸起经三河进入金湖县,从金沟镇人工开辟一条行洪道,注入高邮湖,最终流入长江。这条行洪道全长约185公里,其中穿过金湖县约115公里,最高设计流量超过了1万立方米∕秒,能解决淮河洪水高峰时期80%排洪量。工程经过一年多的紧张有序的建设,使奔腾澎湃的淮河水顺利流畅地沿着入江水道经高邮湖注入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