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游泳、广场舞,太极、瑜伽……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体育健身的行列中来。在本次政协会议上,市政协教卫体委提交了一份名为《关于加强淮安市公共体育设施及场地建设的意见》的提案,呼吁对我市目前公共体育设施及场地建设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特色不明显”的情况给予重视,并建议在今后城市规划和建设当中通过“增数量、提品质、促互补”更多兼顾广大市民对体育健身的需求。
●现状 公共体育设施及场地建设存在问题亟待改善
据了解,近年来,市体育局等相关部门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市民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积极推动全市体育设施、场地的建设工作,仅2019年一年,就投入1705万元用于全市37个体育公园和文体广场的建设,建成了108公里的健身步道,完善了大闸口至河下大桥两岸、河下大桥至友谊桥段西岸的慢行系统体育服务设施。此外,还对全市社会足球场地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确定建设标准、制定经费预算,配合市发展改革委深入推进相关工作。与此同时,市体育局还积极开展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据统计,仅在元旦、春节、五一等法定节假日,全市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达7万余人次。
这方面的成绩也在市政协教卫体委的提案中得到了印证,但是,该提案也同时指出我市公共体育设施及场地建设工作目前还存在发展“不充分、不均衡、特色不明显”三方面的问题。其中,“发展不充分”体现在街道级设施现状与标准差距较大,提供健身功能的公共绿地数量、位置、内容及便利性与居民需求仍有差距;“发展不均衡”体现在建设标准不统一,缺乏整体指导,总体布局上仍在“人均用地指标、体育设施建设数量和使用率”等方面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特色不明显”主要体现在“没有围绕淮安特色体育项目建设相应的设施及场馆”。
●建议 增数量、提品质、促互补,让更多市民享受“红利”
对于目前我市在公共体育设施及场地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市政协教卫体委方面也给出了具体建议。
首先,要大力推广体育设施及场地建设融入绿地系统的“嵌入式”创新模式,“见缝插针”地将体育设施嵌入到绿地系统、商业中心、旅游景点、废弃厂区、居民社区和乡镇街道等处,有效增加体育设施的数量。其次,升级改造一批现有的体育场馆及设施,发展“互联网+体育”项目,建立实时勘测平台,开发掌上体育系统,利用大数据引导群众有条件地选择人流较少的公共体育设施场地,缓解当前设施配置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同时,要打造一批高规格的省级、市级、区级体育综合体,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其中,通过建设大数据平台,完善体育软、硬件设施建设,拓展服务内容,丰富消费产品,挖掘体育服务综合体潜能等方式,促进体育服务综合体与周边区域功能互补,优化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此外,还要有条件地开放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场地及设施,通过财政部门投入资金,主管部门加强维护管理的方式,在保证正常教学、生产秩序和师生人身安全不受影响的前提下,有限开放,实现这部分体育资源的充分利用。最后,除了建议由政府牵头形成会商机制,在新建居住小区规划中留出体育用地,并由体育部门参与、把关外,还建议创办富有地方特色的体育运动赛事、群众趣味健身活动等。
据了解,针对提案中所涉及的问题,市体育局也已做好相应规划部署。按照计划,今年,我市将继续加大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力度,投入2000万元,用于全市体育设施场地建设。督查、指导各县区按计划建成24片足球场,计划到今年底,全市建有各类足球场73片。在已有或新建的公园基础上,选址建设2个特色体育公园(健身项目不少于15个),继续做好主城区户外公共体育设施巡检维护保养更新和2019年体育健身设施建设项目绩效评估工作。确保到今年底,全市建成体育公园100个,每个县区都建有一个重点文体活动广场,100%的乡镇街道均建有文体活动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