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闻资讯 专题专栏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题 生态河道
近日,在淮安市淮涟总干渠现场,笔直的渠道水流清澈,岸坡覆盖着一层绿草,新栽的树苗排列成行……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农村生态河道画卷映入眼帘。今年以来,淮安水利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以先导区为牵引,统筹全市农村生态河道建设,取得了优异成绩,农村生态河道建设水平显着提升,通过省级认定的覆盖率已达26.12%,位居苏北第二。
先导先行,打造样板。为了进一步强化示范引导作用,市委市政府计划利用2年左右时间开展乡村振兴先导区、镇、村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工作,全市选择1个先导区、11个先导镇、160个先导村,梳理公共空间治理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整治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和经费保障,其中,以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为重点的乡村水体空间治理,要求中沟以上河道全部建成生态河道。目前,市政府每月一调度、一通报,强力推进先导区建设。各县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千方百计筹集资金加快农村生态河道建设,2022年通过争取上级奖补及融资、债券等筹集落实资金1.382亿元。淮安市水利局创建“三三一”工作法,实行“三报、三单、一会”制度,即“工作周报、半月通报、农水月报;问题交办单、问题督办单、工作提示单;每半月召开一次工作视频调度会。”强力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创新创优,破解难题。洪泽区,创新“河湖长制+五位一体”管理模式,推动骨干河湖“线上治理”向县乡村“面上治理”转变,持续全面提升农村河道建设水平;通过争取湖泊环保资金,投入4亿元开展白马湖上游6条河道治理。金湖县,提出“水利+生态+旅游”的治水新理念,充分发挥投资平台作用,先后投入6亿元,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成生态样本河道40余条;吕良镇各先导村委托镇经营公司与县平台公司合作,利用生态河道整治腾出的空间种植樱花苗木1.2万株、多年生黄花菜358亩,新增村集体收入29.36万元。清江浦区,把握政策机遇,成功入选全国2021年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全省唯一,总投资3.6亿元,获得上级补助8000万元。淮阴区,在淮涟总干渠整治中,探索综合治理模式,在不违背水利工程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前提下,统一规划开发管理、种植经济林果,形成镇村清障、农业部门确权、水利部门整治、平台公司统一开发运营、镇村享受入股分成的长效发展格局,实现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资金变股金改革目标;2020年底以来,累计投入1.51亿元,整理溢出土地7850亩,栽种各类苗木12.6万株,林下套种玫瑰、艾草、球植等经济作物62万株。
提高标准,系统治理。全市水利系统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态优先、系统治理、水岸同治的发展理念。坚持农村生态河道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河内外系统治理,从功能达标、水流通畅、水清岸洁、生态良好、管护到位五方面提高农村河道建设标准,以疏浚活水为基础,控源截污为关键,生态修复为重点,长效管护为保障,统筹实施水系连通、控源截污、拆违拆破拆旧、违章耕种清除、岸坡生态修复等工程,充分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将水文化、水景观纳入河道建设方案,按照“建一条河道,成一道风景”和“节水、生态、景观”的要求,结合农村生态河道评分细则,高标准、高质量完成每条农村生态河道建设。2022年,全市建设农村生态河道899公里,新建水系连通建筑物43座,清淤疏浚土方407万方,绿化美化岸坡654公里,栽植乔灌木30.2万株,新增绿化面积283万平米,木桩、砼框格、砼箱式等生态护岸59公里。
常态长效,全面振兴。工程项目“三分建、七分管”,近年来,淮安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护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取得了显着成效,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水环境。创新管理模式。洪泽区探索建立、全省推广的农村公共设施“五位一体”管护模式,有效解决了管护成本高、责任不清、运行效率低等问题,2018年成功入选全国“改革开放40年地方改革创新40案例”。实行分类管护。对县级水利工程,实行管养分离,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工程运行管护交给专业化管理单位;对乡级以下水利工程,纳入农村公共服务“多位一体”综合管护,金湖县总结经验,分片区对外公开招标,由中标单位落实管护人员及经费,片区政府、河长办、村居联合对保洁情况开展督查考核,根据考核结果支付保洁费用。实现建管同步。坚持“先建机制、后建工程”,积极探索项目建设与工程管护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落实,项目竣工验收同步验收管护机制到位情况。强化管护考核。固化提升任务落实责任化、管护主体专业化、整治管护一体化、督查考核常态化的长效管护工作机制,确保工程建成后“有人管、有钱管、有制度管”,长久发挥工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