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月8日淮安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
淮安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决定,将清江浦区代表团史卫东等12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工业项目转型升级的议案”、开发区代表团韩高峰等11名代表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工业项目攻坚突破的议案”,综合形成“关于加快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助推淮安高质量跨越发展的议案”,并作为本次大会议案,交由市人民政府办理。
会议认为,工业是实体经济的脊梁,抓住了工业就抓住了发展的牛鼻子。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环境是金”工作导向,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出台全市重特大项目攻坚实施方案、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意见、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坚定不移抓工业、促转型、优服务,实现百亿级制造业项目招引历史性突破,有力带动发展指标逆势跃升,为全市高质量跨越发展持续注入强劲动能。但对照市委提出的“153”发展战略和跨越赶超目标,我市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集聚度有待提升,新兴产业培育尚需发力;企业实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县域板块工业经济体量较小,开发园区在全国、全省同类开发园区中排名仍然靠后;重特大项目对全市支撑作用有待增强,项目招引落地建设需要进一步提质增速,等等。
会议指出,当前,我市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期、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探索起步阶段,工业仍然是支撑经济快速增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导力量。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了“153”发展战略,提出在“建设具有较强产业支撑力、创新驱动力和开放竞争力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实现突破,强调“坚持工业化引领,保持强攻工业定力,大力培育特色制造业,打造具有重要区域影响力的制造业产业集群”。
会议要求,市人民政府应着力抓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聚焦项目攻坚突破。坚持“项目为王、环境是金”不动摇,着力实施项目招引“4633”工程,持续提升项目总量、项目质量和项目规模,紧盯世界500强、国内100强、央企和上市公司,大力开展委托招商、以商引商、驻点招商、基金招商,重抓投资体量大、产业带动力强的50亿元以上项目,抢抓成长性好、行业竞争力强的“专精特新”项目,推动工业经济扩量提质。着力实施项目建设“1422”工程,进一步健全完善要素保障机制,积极做好企业跟踪服务,统筹调度用地、能耗、环境容量等指标,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推进“四最”营商环境建设,促进工业重特大项目快建设、快转化、快达效。
二是聚焦产业集群发展。系统梳理我市产业集群和产业链发展现状,以打造长三角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集聚区为目标,加强前瞻性谋划、战略性布局,研究出台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产业链的政策文件,打造新能源及装备、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绿色食品、化工新材料、纤维新材料、PCB电子元器件、生物技术及新医药7个优势产业集群,培育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新兴数字产业3个先导产业集群,力争打造一批产值过500亿、过千亿的产业集群。打造“纵向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科学制定产业链图谱,精准开展强链补链固链,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充分发挥产品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等方面的优势,支持其加强供应链垂直整合、横向拓展,努力增加本地配套企业比重,不断提升产业聚合力、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三是聚焦企业转型升级。实施“一企一策”培育骨干企业梯队,构建以百亿级“链主”企业为核心、以规上企业为支撑、以专精特新企业为骨干、以上市企业为突破的企业梯队。积极盘活存量,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加快实施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计划,扎实开展“千企上云”“千亿投资”“千企问诊”“百企示范”等行动,努力建设一批“灯塔工厂”“黑灯工厂”,抢占数字经济发展新赛道。加大上市企业储备力度,强化政策引导和业务辅导,加快实现上市企业县区全覆盖。充分发挥高质量发展巡诊、金融赋能提升等机制作用,为打造更多细分市场“隐形冠军”和产业链“配套专家”奠定基础。
四是聚焦科技创新引领。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步伐,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政策引导和全生命周期服务,大力培育市级“瞪羚企业”、科技型上市企业。加快淮安高新区、宁淮科创走廊建设,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等科创载体培育,推动技术转移体系化,高水平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不断提升与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院所的合作成效。优化创新生态,健全财投贷保联动机制,用好“淮科贷”“苏科贷”,优化放贷流程、提高放贷效率,为解决科技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做好服务。优化人才资源开发与配置,强化科技人才“双招双引”,全面落实省“双创计划”、市“淮上英才计划”,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此项议案的实施情况,由市人民政府向下次人民代表大会会议报告。市人大常委会对议案办理工作应加强检查,督促落实。